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

2024届高三全国100所名校AB测试示范卷·历史[24·G3AB(新教材老高考)·历史-R-必考-HUB]二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8.D西晋时期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各民族间的交流,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认同,故D项正确。士族专权形成于东晋时期,排除A项;人口南迁推动南方开发,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国家统一,排除C项。0根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总结了农业生产领域的各类技术,可用于指导农业生产,故选C项。2/2材料体现不出科学理论方面的研究,排除A项;《齐民要术》是一部农学著作,不是综合性科技著作,排除B项;从材料无法获取百姓的生活状况,排除D项0.A由材料信息可知,北周统一北方之后,形成了对南朝陈的压倒性优势,这就为之后的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史实不符,排除。11.B据材料分析可知,三省六部制的施行存在互相推诿扯皮,导致行政效率低下的弊端,而政事堂的设置使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有利于三省间的有效沟通与执行,避免互相扯皮,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效率,故选B项。A项过分夸大政事堂的作用;C项说法过于绝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政事堂是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未能体现三省相互制衡,排除D项。12.C据材料“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可知,该制度是唐朝时期实行的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故选C项。唐朝时实行的两税法一年分两季征税使征税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排除A、B项;农民以庸代役,人身控制有所松动,排除D项13.B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末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故B项正确。黄巢起义并未推翻唐朝,排除A项;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是安史之乱,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号卷·A10联盟2023级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14.D由材料信息可知,杜牧的诗是对科举中榜后愉悦心情的描述,而科举制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故D项正确。A、B两项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科举考的是儒家经典,以培养统治人才为主,排除C项。15.A由材料信息可知,宋代对宗室的种种限制,是为了维护专制集权的稳定,防止大权旁落,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6.C由材料信息可知,社会风气奢靡,婚姻也重资财,而这些现象正是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故C项正确。A项说法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与宋代的史实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17.(20分)(1)原因: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分封并行制)。(2分)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将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势力。(1点2分,3点6分,共6分)(2)影响:导致唐朝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导致剥削加重,阶级矛盾尖锐;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点2分,4点8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认识: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流趋势:地方管理制度的合理调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1点2分,2点4分,言之有理即可,共4分)18.(20分)(1)背景:王室衰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生产力发展,社会传统结构瓦解,士阶层崛起:私学的兴办与发展。(1点2分,2点5分,3点7分,意思相近即可,共7分》民本思想: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4分)(2)影响:重建儒学信仰体系;重视气节与品格,努力构建理想人格: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利于塑造民族精神。(1点3分,3点9分,意思相近即可,共9分)19.(12分)参考示例论题: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分)论述:古代中国长期奉行对外开放政策,文化上兼收并蓄。汉朝时期,政府重视对外交往,丝绸之路成为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密切了中国同中亚、西亚等国的联系。丝绸等产品远销至欧洲的同时,中国文化也随之传播到更远的地区。唐朝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政府包容开放的政策使长安城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中心,形成以唐文化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宋元时期,海路交通的发展进一步密切了中外联系中外交流愈加频繁,范围不断扩大。马可·波罗等人米到中国,并将中国文化进一步传播到欧洲等地区总的来说,对外开放、兼容并包的方针政策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巨大的影响力。(言之有理即可,10分)(以上“参考示例”仅供阅卷参考,不是唯一标准答案。如学生提炼其他论题,论述合理亦可赋分。)∥号卷·A10联盟2023级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2页三
本文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