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试题

炎德英才大联考 湖南师大附中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一)1历史试题正在持续更新,目前2025~2026英语周报答案网为大家整理了相关试题及答案,供大家查缺补漏,高效提升成绩。

【答案】A【解析】提取题干关键信息“救国”“自卫”“抗敌”“民族解放”等,再结合时代背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可知,这反映了国人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A项正确。题干时间“20世纪30年代”不属于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排除B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封建道德观念的根深蒂固,排除C项;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渐找到了真正的救国道路,知识精英并未找到救国道路,D项错误。2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穿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这说明近代中国A个性消费成为国民主要生活目标B.国民消费呈现出土洋结合的特征C.洋货人侵引发国民消费观念变迁D被动选择导致国民消费观念畸形【答案】C【解析】材料“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许多农民争穿洋布”体现的是清朝晚期,伴随着洋货的入侵,人们逐渐用洋货替代了原有的消费品,说明的是洋货入侵引发国民消费观念变迁,C项正确。材料与个性消费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土洋结合的说法,排除B项;材料与国民消费观念畸形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3研究表明,在民国初年的东北地区,妇女穿旗袍者甚少,仕宦缙绰之家的妇女,多着大礼服,青缎对襟,刺绣彩花八团,裙也刺绣或织金,状极华丽;乡村妇女,操作农事,四时只着粗布长衫,冬日则加棉袄短褂。这说明当时的东北地区A.“中西合璧”成为着装新潮B城乡生活差距日益缩小C.西方生活方式尚未传入D.服饰文化阶级特征较明显2【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国时期的东北地区的大户人家的妇女仍然穿着传统大礼服,青缎对襟等款式服装,而下层妇女四时只着粗布长衫,冬日则加棉袄短褂,说明的是当时东北地区的服饰文化阶级差异较大,D项正确。“中西合壁”的说法与材料“妇女穿旗袍者甚少”矛盾,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城乡生活差距仍然较大,排除B项;当时的西方生活方式已经传入,排除C项。4.上海竹枝词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9世纪70年代《申报》曾经登载竹枝词:“传神端不借丹青,有术能教镜照影。赢得玉人怜玉貌,争摹小影挂云屏。”据此可以看出A.物质文化生活变迁B.工业体系已经形成C民族意识开始觉醒D,现代科学知识普及【答案】A【解析】通过理解材料信息可知,竹枝词描述的是照相,反映了近代上海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A项正确。材料中的物品不能说明工业体系形成,而且近代中国并未形成工业体系,排除B项;材料与民族意识觉醒没有关联性,而且近代中国民族意识觉醒在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开始,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5.1877年12月24日,《纽约时报》刊登特别报道《火轮信使一一个美国人的游记》:“天朝的人民…认为是洋人雇用了机敏而无形的鬼神,在(电报)线路内来回穿梭,传递信息…有一次,因电报线附近某个人生病,一夜之间,一英里长的电报线就被毁坏了。”材料主要反映了A.中国人排外情绪严重B中国民众不认可电报C.美国记者对中国人有偏见D.中国近代化历程曲折【答案】D【解析】由于近代西方侵略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国人对西方有不当的排斥心理,从而影响了国人对西方科技的态度,这反映出近代中国实现近代化历程的曲折性,D项正确。题干涉及的是中国人对于外来科技的态度,而非完全的排外,而且A项说法忽略了材料传统观念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纽约时报》的报道描述的是中国人的偏见,排除C项。6.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目骇而指为不祥…今轮舟、铁路明效彰彰矣。而机器之为纺织…为一切制造,物既多种而速成,工亦多人而易举,故丁男亦得其预值,女红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据此可知A.机器生产激发了人们学西方的热情B.洋务运动时期传统手工业日益衰败C.机器生产逐步改变了人们的陈旧观念D.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较快·35·
本文标签: